查看原文
其他

520,115岁同济的图书馆瞬间


# l i b r a r y #


520,今天是同济115岁生日。在同济115年历史上,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自强不息,已经深深镌刻在同济的基因中。图书馆作为学问的研习之所、智慧的起源之地,托起了大学的思想之舟,扬起了学子的理想之帆。从学校最初设立图书室到正式建立图书馆,在学校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图书馆人和学校一起,走过吴淞时期的淞舟河影,走过抗战期间的烽火硝烟,走过西迁路途的坎坷曲折,走过休戚与共的成长历程;坚守同舟共济、守护智识的初心不改;坚持读者至上,服务教育的宗旨不忘;逐步建立起现代化图书管理制度,呈现出四校区五馆舍的生机盎然之景,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育提供强有力支撑。让我们随着115岁同济的足迹,走进图书馆的历史瞬间。

图:同济创办于1907年,最初租赁校舍,1908年,学校开始着手自建校舍,新校舍建成后设有藏书楼。


图:1917年迁至吴淞后,学校在工科礼堂设置了工科图书室,有4000多册图书,面向全体师生开放,由许怀仁进行专职管理。


图:吴淞时期,学校在中学部设立了图书室,有8000多册图书,主要对中学部和德文科师生开放,大学部师生也可借阅,由王铭坎进行专职管理。


图:医科图书分散存放于宝隆医院、解剖学馆和生理学馆等教学实践场所,且主要供教师使用。图为吴淞时期的生理学馆。


图:1933年暑期,学校邀请图书馆学专家、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杜定友先生来校协助规划图书馆内部布局,并聘请建筑专家进行改建设计。同年11月,图书馆改建工程完工。图为1934年吴淞校园图书馆外景。


图:1933年11月,王味根受聘担任首任图书馆馆长,直属校长领导,下设购订、编目、典藏、阅览和杂志等五个部,各部设主任。1934年3月1日,学校图书馆正式向师生开放阅览,图为中文书库。






左上图:1934年,图书馆西文书库

左下图:1934年,图书馆期刊阅览室

右上图:1934年,图书馆报纸阅览室

右下图:1934年,图书馆自习阅览室

图:抗战西迁期间,图书馆馆员冒着日本飞机的轰炸扫射,忍受着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努力保护好图书资源,保证了抢运出来图书的一路安全完好。学校每迁到一处后,图书馆立即组织开箱上架,使学校图书有效弥补了内地图书资料匮乏的状况,发挥了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图为昆明时期另行设立的工学院阅览室


图:李庄的紫云宫亦名王爷庙,是一个四合院结构的大庙,大门正对着长江,是学校迁校李庄时期的图书馆所在地。


图:1946年学校返沪后,图书馆被设置在位于其美路的工学院内,馆舍面积400多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30多个。同时,为支持分散在市内各处的其他4个学院办学,图书馆分别在医、理、文、法等四学院的所在地设立了图书阅览室。图为1949年的图书阅览室。


图: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在“一·二九”大楼内的图书馆


图:1951年,图书馆从“一·二九”大楼南翼底层的5间教室中迁出,搬至“一·二九”礼堂对面的健身房。完成调整后,图书馆的使用面积增至670平方米,其后部为书库,前部为拥有100多个座位的阅览室。图为1950~1960年代,学生在图书馆自习。


图:1963年10月,建工部批准学校新建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由同济建筑设计院设计,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建设投资104万元,于1964年开工建设、1965年建成使用。图为建成后的图书馆远景。


图:1973年,学生在图书馆自习


图:1974年,师生在图书馆交流讨论


图:1978年,学生在图书馆自修


图:1983年,忙碌中的图书馆采编科工作人员


图:1984年,图书馆外景

图:随着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原有图书馆馆舍已不能满足藏书及借阅需求。1979年,学校在图书馆书库的未建部分以钢结构方式加建第三层书库。1984年12月,学校启动图书馆新馆扩建工程。图为建设中的图书馆新馆主楼


图:1989年12月,图书馆新馆主体建筑竣工。1990年11月10日,学校举行图书馆新馆落成典礼,同时还举办了外国及港台原版图书展览和计算机软件展示会。

图:1990年图书馆外景

图:1991年图书馆夜景

图;闻学堂于2013年9月开放,位于四平路校区图书馆十楼南,是集传统文化文献借阅、展示、研讨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空间,旨在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互动、体验并结合传统阅读、交流、讲座等形式,在图书馆内搭建创新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学习与美学熏陶的空间。

图:根据嘉定校区建设规划,嘉定校区图书馆于2006年建成使用。嘉定校区图书馆高65米,总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其建筑平面轮廓方整,以砖式建筑形象立于三条校园主轴线的交汇处。嘉定校区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设施极具现代特色,馆内布局突出实用性效果,现已成为师生阅览和校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为嘉定校区图书馆外景

图:文榷堂位于嘉定校区图书馆14楼,于2020年4月开放使用,以“传统博雅、国际融合、科艺同源、山河筑梦、芥舟济艺”为主旨,通过专题展览、讲座沙龙、文艺鉴赏、实践体验等形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广学科文化及海派文化,传承同济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一系列文化育人工作。

图:博物馆,由一·二九大楼部分建筑改建而成,坐落于校园西侧中部,秉承同济大学百年历史精神与灵魂,展现同济大学各学科“济人、济事、济天下”的技术、思想和人物。常设中国园林与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机械复原模型、中国建筑与建筑文化三个展示厅。

图:德文图书馆,着力打造德文图书馆文化传播平台,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德文图书馆秉承“交流、融合、创新”的理念,拓展多元文化交流,依托空间,以德国文化为特色,利用图书、访谈、音像、影视、展览等媒介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创建国际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为广大师生提供互动、交流、展示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图:随着学校校区布局规划调整,同济大学图书馆整合沪西校区图书馆、沪北校区图书馆成立医学图书馆,于2022年1月正式开展服务。

图:如今的四平路校区图书馆外景



踔厉奋发担使命,同舟共济向未来。图书馆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目标加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拓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各类资源的整合、揭示与利用;继续推进图书馆空间改造和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升读者体验;优化研究支持服务流程,加强学科服务覆盖面和针对性,促进学校学术成果的保存、传播和推广,深化知识产权服务和情报研究;加强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大学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建设学习型组织,打造守初心、担使命、精业务的人才队伍。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逐梦前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